城防三国游戏

试解在秣陵城孙策不再攻打笮融之谜

??兼论人性的两面性

原创作者:余世亮

只要有贫穷,就会有神灵。

??杜兰特

本文除了分析孙策为什么没有在秣陵之战中,全力攻城活捉笮融的原因,还会用一定篇幅说一说笮融其人其事。

一、敲山震虎:笮融被孙策打怕了

(一)参加秣陵之战的将领。根据陈寿《三国志》记载,据不完全统计,程普、孙贲、吴景、徐琨、周瑜、吕范等将军参加了秣陵之战。

1.程普。《三国志?程普传》记载,程普和孙策一道回军东渡长江。孙策到达横江渡、当利口,打败了扬州刺史刘繇的部将张英、于麋等人,又转战攻下了秣陵、湖孰、句容、曲阿等县,程普都立了功,孙策给他增兵两千人,战马五十匹。

2.孙贲。《三国志?宗室传(孙贲)》记载,直到孙策东渡过江,帮助孙贲、吴景打败了樊能、张英等人,于是合力向刘繇进攻。

3.吴景。《三国志?妃嫔传(吴夫人)》记载,袁术任用吴景担任督军中郎将,与孙贲一道进军横江征讨樊能、于麋,又前往秣陵攻击笮融、薛礼。当时孙策在牛渚受伤,降贼又有反叛,吴景领军攻击,将反贼全部俘获。

4.徐琨。《三国志?妃嫔传(徐夫人)》记载 ,徐琨跟随孙策顺利渡过长江,打败了张英,赶走了笮融、刘繇,胜利完成任务。

5.周瑜。《三国志?周瑜传》记载,周瑜便跟从孙策进攻横江、当利,都攻克了。就渡江进击秣陵,打败笮融、薛礼,转而攻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败走,这时孙策的人马已有几万了。

6.吕范。《三国志?吕范传》记载,孙策平定秣陵、曲阿,收聚笮融、刘繇的余部,给吕范增兵两千人,马五十匹。

(二)秣陵之战经过。《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称:兴平二年(195年)孙策渡过长江,占领牛渚后,发现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依附刘繇,以刘繇为盟主。经过战前侦察,孙策发现防守秣陵城是薛礼,笮融屯守于秣陵城外南边的一处要塞内。孙策先进攻笮融,斩首五百余级,笮融吓得不敢外出。

紧接着孙策率军进攻秣陵城的薛礼,薛礼急速从城中突围向外逃跑。而就在此时,樊能、于糜趁孙策大军向东进发攻占秣陵之际偷袭牛渚,企图占领牛渚后,再与笮融联合起来前后夹击孙策。孙策立即停止追击薛礼,赶到牛渚,孙策立即组织兵力反击。樊能等人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俘虏男女万余人。

孙策轻松歼灭樊能、于糜之后,杀回秣陵继续进攻笮融。笮融龟缩在要塞里,孙策只能强攻了。按照孙坚、孙策父子带兵惯例,孙策冲在最前面的,他不幸被箭射中臀部。孙策也就不能继续骑马,只得自行赶着马车回到牛渚大营。孙策不能骑马冲锋,他急中生智,让几名军士假装叛变到了敌营中,然后向笮融透露了孙策被箭射中,回到牛渚大营没多久就死了的情报!

笮融信以为真,立即决定派于兹大将偷袭孙策营寨。而就在此时,孙策派出数百名骑兵向笮融挑战,而在骑兵之后设有埋伏。笮融的于兹大将率军冲出要塞进攻孙策的骑兵,于兹率领的军队与孙策的骑兵还没有接战,孙策的骑兵就假装逃走,于兹率军追击,当追兵进入了孙策事先设定的埋伏圈,孙策军从四面八方向于兹军发起围攻,大败于兹军队,斩首千余人。

就在于兹残兵败冲出埋伏圈,全力往要塞逃跑时,却发现孙策本人早已在笮融营寨等着他们。孙策还让左右冲着笮融营内大喊:“孙郎竟云何?”意思是,孙郎到底怎么样了?潜台词是,瞎了你的狗眼,看看清楚,老子到底死了没有?这一喊,孙策阵亡的传闻,不攻而破。回逃的于兹败军,见孙策不仅没死还堵着他退回要塞的路上,惊恐万分只得连夜四处逃散。

笮融得知孙策并未阵亡,严令部下修缮工事,不与孙策再战。孙策认为,笮融凭借坚固的城防设施,一时半会也攻陷不了,就率军进攻刘繇在湖孰、江乘等地的守军,都取得胜利。

(三)目标导向: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张?为孙策制订的战略规划,史称“江都对”(或“荆扬对”)。其主要内容是,“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阳,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扶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方今世乱多难,若功成事立,当与同好俱南济也。”

战略规划具体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立足吴会。打着继承父亲孙权事业的旗帜,立即转移到舅舅丹阳太守吴景那里,继续收拢流散在各地的部卒,招兵买马,扩大势力,之后向东扩张,占领吴郡和会稽郡;第二步,夺取扬州与荆州。以吴会为基地,拿下扬州全境,再攻打荆州,将荆州、扬州合二为一,仇敌可报;第三步,凭倚长江天险,发愤图强。积聚力量,与中原抗衡。第四步,匡扶汉室一统天下。扫除群雄,逐鹿中原,扶助汉朝王室。

为此,孙策要实现战略目标第一步,就是占有吴郡、会稽。因此,孙策攻占牛渚大营,取得历阳之战的胜利。之后,孙策进军路线:秣陵→湖孰→句容→曲阿。打败刘繇,占有曲阿,是实现战略第一步的首要目标。既然笮融被打怕,那么就不可能尾随孙策北上。孙策就可以放心北上,全力拿下曲阿。

但话要说回来,不是孙策不想打败笮融,占有秣陵全境,而是要以目标为导向,权衡利弊,暂时放过笮融是为实现更大的目标。正如毛泽东对老百姓解释为什么要撤离延安时所说,“延安是一个装满金银财宝的大包袱,而蒋介石和胡宗南是半路打劫的强盗。我们暂时放弃了延安,就是把包袱给敌人背上,自己打起仗来更主动、更灵活,就能大量消灭敌人,延安会重新回到我们手里。”①

孙策暂时放过秣陵笮融,但是笮融得知孙策已打败刘繇后,他就意识到不能再在秣陵继续呆下去了,笮融带着自己的人马就往豫章撤离。

二、恩将仇报:笮融大肆贪污和诛杀恩人

(一)背叛陶谦。笮[zé]融(??195年),丹杨(治今安徽宣城)人,东汉末年豪强。

笮融带着部曲几百人,从丹阳到徐州治所郯县投奔徐州陶谦。陶谦对笮融这位老乡的到来非常信任,立即任命他为下邳国(今江苏省徐州市邳州一带)的国相(相当于郡太守),并负责运输广陵郡(今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一带)、下邳郡(今江苏省徐州市邳州一带)、彭城郡(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一带)三郡的漕运工作,即利用水道(河道和海道)调运三郡的粮食(主要是公粮)到东海郡的郯县。笮融倚仗暴力,胡作非为,毫无顾忌地诛杀反对他的人,独自垄断三郡水道的运输收入,甚至将三郡运输到郯县的粮食也占为己有,中饱私囊。

《三国志?刘繇传》记载,笮融者,丹杨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

【译文】笮融,丹杨郡人。起先他纠集了几百人,前往依附徐州牧陶谦。陶谦委派他监管广陵、彭城水道运粮的事,他便放肆横行,擅自杀人,独自垄断三郡水道的运输收入来肥己。

初平四年(193年),曹操为报父仇而兴兵进攻陶谦,连克数城并屠杀民众数十万,整个徐州都为之震动。兴平元年(194年),曹操再次东征陶谦。陶谦惊恐之下准备逃回丹阳老家,不久,陶谦病亡。依附于陶谦的下邳相笮融,见形势不妙,决定寻找新的出路。

与笮融有旧,却被徐州牧陶谦逼走的彭城相薛礼,此时正好屯兵在长江以南的秣陵城(今江苏省南京市),笮融准备南投薛礼。

(二)诱杀赵昱。兴平二年(195年),笮融带着男女数万人,马三千匹途经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而时任广陵太守赵昱乃一代名士,见下邳相笮融率众前来,他以上宾之礼对待笮融。可笮融知晓广陵承平已久、钱丰粮足,于是在一次宴会上,乘酒酣之时,杀了赵昱,并且纵容部下大肆劫掠广陵,然后渡过长江投靠秣陵城的薛礼。

《三国志?刘繇传》记载:曹操进攻陶谦,徐州地区发生骚乱,笮融率领男女万人,马三千匹,向南逃到广陵,广陵太守赵昱用宾客的礼仪接待他。早先,彭城国相薛礼被陶谦逼迫,移驻江南的秣陵。笮融贪图广陵的民众,乘共饮欢畅的时机杀死赵昱,放纵兵士大肆抢掠,因而满载离去。路过秣陵杀死了薛礼,然后杀死朱?。有关笮融杀薛礼、朱?之事在下文再做介绍。

关于笮融是如何杀死赵昱的,在历史上有不同说法。《三国志?陶谦传》注引谢承《后汉书》称:徐州牧陶谦举赵昱为茂才,后来又荣升他为广陵太守。盗贼笮融从下邳南下途经临淮县(今安徽凤阳县)时被讨伐,就逃入广陵郡界,赵昱领军抵抗笮融,赵昱战败而死。笮融在临淮被谁讨伐,史书上没有记载。

《三国志?刘繇传》记载,孙策从东渡江,打败了张英、樊能等人。刘繇逃奔到丹徒,便逆江而上保卫江南的豫章郡,驻守彭泽县。笮融先已到达,杀死了太守朱?,进驻豫章郡城。刘繇进军攻讨笮融,被融军打败。刘繇便又集聚豫章郡属各县兵力,打败了笮融。笮融战败逃进深山,被民众杀死。

(三)杀害薛礼之猜想。根据上述《江表传》记载的秣陵城之战,结合《三国志?刘繇传》记载的,“笮融在秣陵杀死薛礼”的事实,对笮融杀害经过做以下合理推断。

秣陵城之战,孙策是先进攻秣陵城南部笮融要塞,打得笮融不敢外出。之后,孙策再进攻秣陵城里的薛礼。薛礼见孙策军前来进攻秣陵,吓得从城中往外突围逃跑了。薛礼逃到哪里去,没有记载。接着孙策回师去保卫牛渚大营。这就给了薛礼投奔笮融有了可能。薛礼见孙策不再追击,秣陵城又被孙策占领,想想还是投奔盟友笮融为好。而笮融也乐意薛礼带军到来,因为薛礼与孙策一交战就逃跑,兵员几乎没有损失。然而,薛礼是出于抱团取暖角度来投奔笮融的,可是笮融则认为这是吃掉薛礼部队的最好机会。不久,笮融就杀了薛礼吞并其军队。薛礼从此就在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正因为如此,此后孙策只是与笮融交战。

(四)刘繇南逃与笮融杀害朱皓。兴平二年(195年),孙策从历阳渡江,打败了刘繇。刘繇放弃丹徒西逃,准备逃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县一带)投靠刘表。此时笮融得知刘繇战败,孤守秣陵城只有死路一条,也想到逃往豫章。而豫章的情况非常混乱,原豫章太守周术因病而死之后,太守之位悬空。刘表任命好友诸葛玄(诸葛亮、诸葛瑾之叔父)为太守,但是汉室朝廷却命朱皓(朱?之子)为太守,导致为争夺豫章太守而有多次冲突。

《三国志?刘繇传》注引《献帝春秋》称:兴平二年(195年)刘繇尚未到达豫章,而笮融却走在刘繇之前,即将到达豫章。朝廷任命的豫章太守朱皓正与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诸葛玄为争夺豫章而互相攻伐。刘繇溯江西上到达彭泽,听到此消息后,使人通知笮融,要其率军帮助朱皓共同对付诸葛玄。刘繇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他是想豫章作为自己的一块落脚地。许邵对刘繇说:“笮融出军,是不顾什么名声信义的。朱文明(注,朱?字文明)善于惟诚信待人,应该让他秘密地提防笮融。”笮融与朱皓联合攻打诸葛玄,将诸葛玄赶回襄阳刘表身边。在刘繇的协助下朱皓当上豫章太守。不久,笮融果然以欺诈的手段杀害了朱皓,夺取了豫章。

三、人生一梦:所难弃者,一点痴念而已

(一)笮融被杀。笮融杀害豫章太守朱皓,于是刘繇率军进攻笮融,首战却被笮融击破;很快刘繇再次召集所属各县人马进攻笮融,再战大败笮融。笮融部属溃散,他只得逃亡到深山去,被山中百姓和山越联手杀死,他们将笮融首级献给刘繇。

(二)刘繇病逝。刘繇(156年~197年),字正礼。东莱牟平(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人。东汉末年宗室大臣,汉末群雄之一,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太尉刘宠之侄。

刘繇最初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任下邑县长时,因拒郡守请托而弃官。后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兴平元年(194年),被任命为扬州刺史。他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一度被朝廷加授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但最终还是败归丹徒。此后,刘繇又击破反叛的笮融。建安二年(197年),刘繇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二岁。

孙策将刘繇安葬在其故乡东莱郡牟平,并且带回其遗孤。孙策能够以德报怨,安葬去世的刘繇,对其家属给予照顾,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正因为如此,刘繇的朋友原会稽郡太守王朗在投奔曹操前,还特地给孙策写信,称赞孙策。

王朗说道:过去刘繇初到扬州,没有能够表达对您的敬意,实际上还是依靠您的亲族支持帮助,才能渡江建立州治,得到一个安身的处所。能容许他进入您所控制地区的礼遇,使他感激不尽,牢记在心,要自始至终地保持对您的情谊。以后由于对袁术的怨恨,稍稍与您发生了分歧。过去的友好同盟,反而变成了仇敌,考察刘繇的本心,他实在不乐意这样做的。他本想平安健康以后,抛弃前嫌,与您重新和好,恢复原来的旧情。然而,顷刻之间双方分离,刘繇对您的诚意还没有表白,忽然病逝,真是痛心遗憾!

王朗接着又说,“我听说您以仁厚代轻薄,以仁德报怨恨,沉痛哀悼刘繇的病故,收整他的尸骨,怜悯刘氏的后人,养育他的遗孤,抛弃以往所存的猜忌,饯行六尺之躯的嘱托,这实属一种重视恩德情分,可以美誉名声的好品行啊!从前鲁国虽然对齐国有怨忌,却从不会为此而废弃丧事之礼,《春秋》赞赏这种行为,称它是符合礼仪的,所以良史才会加以借鉴,乡学才会有所赞誉,你现在的行为,不也同样如此吗?!”

好人自有回报。刘繇死后,他的万余名部曲,孙策派太史慈前往招抚,而归降于孙策。

(四)孙策发恩布令。《江表传》称:刘繇逃走后,孙策进入曲阿(今江苏省丹阳市)慰劳将士,派将领陈宝到阜陵县(今安徽全椒县陈浅乡)迎接自己的母亲吴夫人及弟弟。广泛施加恩惠并发布命令,布告各县:“凡是参加刘繇、笮融等人叛乱的同乡部众前来归降的人,一概不予追究任何责任;愿意从军的人,一人入伍,全家免除赋税劳役;不愿从军的人,不准强征。”十天之内,四面八方的人纷至汇集到孙策旗下,孙策得到现有士兵二万余人,战马一千多匹,孙策的威名震动长江以东地区,他的兵势逐渐强盛。

(五)张?祭奠赵昱。《三国志?张?传》注引《吴书》称:当年,琅琊国(相当郡,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县北)人赵昱任广陵郡太守,曾举荐张?为孝廉,赵昱后来被笮融所杀。张?十分悲伤愤恨,但无力为他报仇。等到张?为会稽东部都尉后,因赵昱没有后代留下,族脉断绝,就派主簿(州郡属吏、管理文书)到琅琊去祭祀赵昱,并找寻赵昱的亲戚作为他的后代。张?给琅琊国相(相当于太守,秩二千石)臧宣带去书信,请他代为寻找。于是臧宣将赵氏家族中一个五岁男孩立为赵昱的后代,使他的宗祀得以延续。孙权听说此事后,对张?十分称赞。

四、善假于佛:笮融崇佛是一种手段

中国士大夫和普通民众开始信奉佛教是发生在汉献帝时代。②其史实依据就是《三国志?刘繇传》所记载的笮融崇佛情况。

《三国志?刘繇传》记载,笮融,丹杨郡人。起先他纠集了几百人,前往依附徐州牧陶谦。陶谦委派他监管下邳、广陵、彭城水道运粮的事,他便放肆横行,擅自杀人,独自垄断三郡水道的运输收入来肥己。于是大造佛寺,用铜铸佛像,佛像全身涂饰黄金,穿着五彩的织锦僧衣,佛殿顶上垂直堆着九层铜盘,下部修建重楼阁道,可以容纳三千多人,让他们都朗诵佛经,笮融又命令他管辖的各郡及外郡,凡是喜爱佛教的人都听凭他们信奉佛教,免除他们其他的劳役来招引民众,因此远近前后来到这里的有五千多人户。每逢浴佛节日,准备很多酒饭,在路上铺设垫席,长达几十里,民众前来观看与就餐的将近万人,花费的钱物要用超过亿元来计算。

(一)“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土”。扬州是佛教在中土传播较早和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据《三国志?东夷传》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的记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大月氏使者伊存向博士景卢口授《浮屠经》,介绍了释迦牟尼佛的事迹,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佛教传入中国不久,即已经传播到扬州(当时称广陵)地区。具体的例证,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东汉末笮融的建寺造像。

笮融虽信佛,却不是个好人,他贪恋广陵财富,纵兵大掠,攻城略地,结果为山民所杀。但就佛教来说,此为中国正史上第一次明确记载的建寺造像的活动,且规模宏大,铜铸的佛像“黄金涂身”,“垂铜盘九重”,佛寺可容三千余人,这在当时是非常壮观的。有上万的人参加法会,亦见一般民众奉佛的情况。当然,笮融为下邳相,又督管广陵、下邳、彭城三地的漕运,建寺造像当不止一处,广陵自在其内。这是扬州佛教流行的开端。③

我们关注的是,第一,佛事活动走向社会,5000人的大法会,规模可观,影响深远。第二,三项重要活动包括诵经、浴佛、设斋,都是显示佛教表现艺术的重要场面,这三项活动中必然有出家众领军主持,在家众参与奉和。④

(二)五戒十善。佛教戒律和修行的内容很广,五戒十善是最基本的要求。

1.修行以“五戒”为主。它是对在家信徒提出受持的五种规范,也称为“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其主要内容如下:

(1)不杀生。狭义指不伤害人命,广义指不杀害包括禽、兽、虫、鱼等一切生命,无论是亲自杀生还是教唆指使他人杀生甚至心怀杀机、企盼他人死亡,都是犯下了杀戒,如在无意识情况下杀生,则可通过忏悔消除杀业。

(2)不偷盗。一切以勒索,诈骗、抢劫、偷窃,受贿等不良手段蓄意谋取他人财物的行为都会触犯偷盗戒,无论自己偷盗还是教唆他人偷盗,即使生起偷盗的念头都已触犯了偷盗戒。

(3)不邪淫。邪淫指不正当的性行为,思想上的?欲和肉体上的性关系均触犯了邪淫戒。

(4)不妄语,即不说谎。广义上包括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四个方面的内容。说谎、骂人、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以语言献媚讨好、说不应该说的话、嬉戏调侃,都会触犯不妄语戒

(5)不饮酒。凡能使人神志不清,导致人们造成过失的酒类及其他类似的饮料都不得饮用。

2.佛教十善。五戒是学佛的基础,十善则是五戒的拓展,一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一个是告诉我们应该做什么。十善是将身、口、意三业分为十种。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不两舌(搬弄是非)、不恶口伤人、不说绮语;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这是十善,反过来就叫十恶。

(三)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管子这句话,不难懂,只不过有三个问题还需细究:一是何为君子?这里的“君子”,不能简单理解为才德出众的人。君子,原本泛指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常与“小人”或“野人”相对,比如《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故将“君子”解释为“成功的人”。二是何为“物”?应该是广义上的物质,既包括有形物,也包括无形物,还包括精神物质。三是何为“使”?从动词角度来解释“使”有,役使、使唤,谓驱使、支配,使用、运用;从名词角度来解释则有“仆役”之义。

综上分析,管子说的“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可翻译为,成功的人会恰当利用外界事物,却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牵制。我们不能被“物”所奴役,成为物的仆役;要充分利用万物,而为我所用。这听上去似乎不难,但其实想想又是另一回事,当你抛下自我,一味去追求物质时,已经为物所奴役。我们的确应该常常提醒自己,万物皆为我用,但非我所属。

荀子在《劝学》篇里就讲得更实在,他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成功人的资质与一般人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之所以高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利用既有的条件呀!

然而,笮融对荀子所言的“善假于物”,完全超载了同时代的人,超出人们的道德底线,这是因为他利用人的信仰为手段,以实现其人生目的。

许多学者,或者说佛学界的主流观点,东汉末年最突出的佛教人物是笮融,最突出的佛教事件是笮融崇佛。⑤朱福?先生在《扬州佛教文化探微》一文中认为,“笮融虽信佛,却不是个好人,他贪恋广陵财富,纵兵大掠,攻城略地,结果为山民所杀。”

我的观点与主流观点不一致:笮融并不信佛,他是利用佛教,积聚教徒为其霸业服务。理由有三:

一是笮融原本就是丹阳豪族,开始投奔陶谦,后来与刘繇为盟主,目的是找个靠山,培育自己的势力;二是笮融从未遵守过佛教的“五戒十善”,他与佛教徒有本质的区别;三是笮融离开徐州到达丹阳郡,他就将跟随他的数万教徒变成其争霸天下的士兵,之后他又杀害薛礼吞并其部队,开始与孙策争夺秣陵,后来与朱皓争夺豫章。总之,吃斋念佛不是笮融的本意,建佛寺做法事就是他积聚人气、组建队伍的手段,他目的就是成为一方诸侯,争霸天下。

佛教认为,人皆有佛性,作恶之人弃恶从善,即可成佛。用通俗语言来说,那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笮融在史书上一出场,到他死亡的整个人生过程,他从来没有放下过屠刀。在徐州为了争夺漕运利益,他杀人;在广陵,为了争夺当地财产,他杀了广陵太守;在秣陵,为了伙并薛礼军队,不惜杀了曾收留自己的彭城相薛礼;在豫章,为了侵占豫章地区,杀害豫章太守朱皓。作恶多端的笮融,他真的相信佛吗?答案只能是“不信!”

我的观点是,笮融不信佛,他崇佛是一种手段,他从来就不是个佛教徒。这种观点,可能让许多人不舒服,因为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笮融定义为,“东汉末年最突出的佛教人物是笮融”。但是,我们还是要透过历史事件的现场看本质,笮融不是佛教徒,但是笮融能利用广大民众相佛信仰来实现其称霸之目的,也能推断出在东汉末年,佛都在中国大地,特别是徐州地区影响深远。

五、兼论人性的两面性

在此,先讲聊一个八卦消息:台湾作家李敖曾电视节目中描述他的美女前妻胡因梦如厕的情节:“我是个完美主义者,有一天,我无意推开没有反锁的卫生间的门,见蹲在马桶上的她,因为便秘满脸憋得通红,实在太不堪了。”

胡因梦听到后,只是淡淡回应:“同一个屋檐下,是没有真正美人的。”

是呀,人无完人!

毋庸置疑,人有两面性:有美的一面,又有丑的一面;有善的一面,又是恶的一面;既有利他的一面,也有自私的一面。学者们将其归结为人性的两面性,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生物的人,而且也是一个社会的人。通俗地说,人既是生物人,又是社会人。作为生物的个体,是以满足人的各种欲望为前提,但作为社会的个体,人的各种欲望就要受到社会规则的约束与限制,不能为所欲为。

由此,人类社会就相应形成两套规则,一阴一阳,一明一暗。阳的一面,是可公开的,阴的一面是保密的;明的一面,就是社会倡导的,如道德、法治、感恩等等;而暗的一面,其实就是利益的角逐,唯利是图。

作家曹给非说过,“明规则是在面上亮堂堂的,就像明日。潜规则、暗规则和隐规则是见不得光的,就像暗月。白天太阳当空照耀,明媚的世界。晚上暗月当空挂,则是黑暗的另一个世界。”“潜规则、暗规则、隐规则要真正发挥作用,必然要借助明规则的光环。很多聪明人善于借势,他们会以明规则为幌子,行潜规则、隐规则之实。”⑥

比如,本文主人公笮融以做佛事为幌子,实际上他做得就是杀人越货的勾当。或者说,在公开场合,笮融筹集资金建佛寺、做法事,请5000多人来吃素念佛,其目的就是要扩大佛教影响,积聚大量的信徒;而在暗地里则是将信徒训练成合格的战士,把马匹调教成战马,一旦时机成熟,这些教徒和战马就是他争霸天下的筹码。用一句话来概括笮融所作所为:说的都是佛,争的就是利。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自己、他人,如何适应业已社会存在的双重规则呢?

第一,理解与接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坏的一面,如此而已,故人们常拿硬币的两面作为比喻。你不能只要硬币的正面,而不接受硬币的反面,你要得到硬币,就意味着你要同时接受硬币的正反两面。李傲娶了美女胡因梦,在欣赏她那漂亮脸蛋的同时,也不得不容忍她身上的一些小毛病。如果真的不能容忍的结局,那么只能是离婚一条路了。对人与社会规则的接受规则,也如同接受硬币是一样的道理。

第二,尊重与认可。基于承认人与人的不同,社会规则也存在各异,那么对人的选择以及社会规则的遵守,我们都应本着尊重为原则。对自己的选择,严格在前,宽容在后;对他人选择,宽容在前,严格在后,因为我们都是人,我帮不了你,但我尊重你。对社会规则以遵守为原则。明规则,自己严格遵守;暗规则,尊重他人选择。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因此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第三,欣赏与进步。理解与接纳,尊重与认同之目的,就是为了欣赏自己与他人好的、善的,光明的一面,逐步改变不好的,恶的,阴暗的一面,从而使自己、他人,甚至拓展到整个社会的进步。人是类人猿进化而来,从进化理论来说,万事万物都会在竞争中进化。我们的着眼点,主要是找到人的优点而加以欣赏;而在欣赏他人优点的同时,学习他人优点,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修养。

话又说回来,笮融是个恶人,他也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但是他也有值得后人欣赏和肯定的地方,他花费大量资金建佛寺,做法事,积聚五千多人吃素念佛,这对推进佛教,以及佛教的汉化,间接地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涅?经》宣称:“业有三报,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正如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最后,作恶多端的笮融走投无路逃进山里,被山民杀害,真是恶有恶报呀!

一念而从善,一念而从恶,一念而成佛,一念而成魔。一念之间,一线之隔,截然不同。好与坏,一念好,一念坏;成与败,一念成,一念败;得与失,一念得,一念失;善与恶,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之间,已然明了!

最后,以《三国志?袁术传》中,陈?给袁术说过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二?二一年十二月十九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注:

①赵永华著《毛泽东在逆境中的决策》,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②李尚全著《汉传佛教概论》,东方出版中心,2008.01,第3-4页

③朱福?著《扬州佛教文化探微》,2008年1期《扬州文化研究论丛》

④⑤王志远著《论汉魏六朝时期的中国佛教表现艺术》,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⑥曹给非著《历史中的人性密码:兽性人格》,北京:台海出版社,2013.3,第7页

⑦本文铜炉、弘道阁、李傲和胡因梦的图片来自网络,其余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